中国需要公共说理和公民理性
徐贲 | 2013年12月23日
中国需要公共说理和公民理性 徐贲新书《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出版(中信出版社,2014年)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有天生就会说理的人,也是非常罕见的。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类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与学习一种外国语是不同的,学习说理既是启蒙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 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真实和公正的东西是比
“讹人大妈”和“辱华洋人”
徐贲 | 2013年12月16日
“讹人大妈”和“辱华洋人”这样的类别思维是自然的,但不是不可避免的。正由于它是自然的,我们需要对它特别有所察觉和警觉
法治需要“敬畏”法律吗?
徐贲 | 2013年12月11日
法律是由于它的正义和有效执行而被人尊敬的,同样,法治需要的是公正而持之以恒的实行,而不是对法律本身有情绪冲动的“敬畏”
公共说理的价值保证与逆向说理
徐贲 | 2013年12月08日
在当今中国,赞成公民权利平等的人要远超过赞成精英权利特殊的。正是由于存在公民权利平等的共识,在争辩时,主张精英多生的一方比另一方需要提供更多的说理支持,因此成为一种“逆向说理”
“群众口语化”的新八股
徐贲 | 2013年12月03日
反对官腔八股,主要并不只是因为它语言陈套、枯燥无味、了无新意,而是因为它是一种不诚实的假大空。它空洞乏味、装腔作势的说话方式、语汇和风格映照的是一个僵化而无活力的官僚制度,而它本身也是官僚制度的产物
为什么在中国要选择“低危”职业
徐贲 | 2013年11月27日
2013年7月25日的北京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工作简报(第3期)刊登著名科学家饶毅的励志报告《自然科学既“好玩”又“低危”》
自由言论塑造优秀的公民人格
徐贲 | 2013年11月16日
有“越南网络活跃人士因散播不利于政府消息被软禁”的报道说,一位名叫丁日威的越南公民因“在社交网络上散播不利于政府的消息”,而被判处“在家中软禁15个月”。今年6月,丁日威的哥哥被以在网上散播“反政府言论”的罪名判刑4年。丁日威在网上公开此事,要求为哥哥平反。但是,这件事本身又构成了丁日威自己散布“不当信息”的罪名,结果两兄弟都因为言论“不利于政府”而遭到惩罚,失去了言论的自由。我们无法证实这则报道
豪宅和女色的“阔文化”
徐贲 | 2013年11月10日
有闲阶级虽然不比其他人对社会更有贡献,但其行径和养尊处优却不仅得到社会默许,而且还受到那些被他们掠夺和欺凌的其他人羡慕
“愤怒”形成怎样的公众意见
徐贲 | 2013年11月07日
前不久有一篇《研究:愤怒在微博上比任何情绪传播更快》的报道,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项研究。研究者收集了网上转贴的愤怒信息,发现其中大多数与中国的社会问题或中国与外国的外交问题有关。微博已经成为中国人参与社会问题讨论以及表达关注的最便捷的通道,转贴则成为表达自己观点的“象征性行动”。一位参与研究的人士说,由于愤怒是最常见的网民情绪,“社会联系中表达的愤怒促进了有关新闻的传播,加速了公众意见和集体行
公共说理如何避免“越说越僵”
徐贲 | 2013年10月31日
十七世纪英国牧师和历史学家富勒(Thomas Fuller)说,“辩论从来不能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 二十世纪美国作家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更是说,“辩论会使人们更坚定地只是相信他们自己的想法。”虽然说服自己并不是成功的说理,但是,人们生活中许多说理的实际效果却常常只是越说越觉得自己有理。说理的局限似乎与人类自以为是的弱点有关,固执和偏见也似乎比理性更近于人的天性。 一个人作论
撞墙不回头的“愚蠢”
徐贲 | 2013年10月25日
愚蠢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愚昧,而在于它是一种可以用高尚的道德、理想和正义来包装的,富有欺骗性和诱惑力的愚昧。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真诚的,认真的,并非玩笑的愚蠢便成为正确行为的楷模,在整个社会中大行其道
钱袋上的对抗:美国“政府关闭”的历史剧
徐贲 | 2013年10月19日
美国国会于10月16日通过了解决政府“关闭”和提高美债上限的议案,奥巴马总统已将议案签字成法。由此,持续多日的“政府关闭”宣告结束。这次上演的“政府关闭”剧,主角自然是如总统奥巴马、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博纳(John Boehner)和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Harry Reid)这样的政治人物。但这并不是一场今天才上演的戏剧,而是一场历史连续剧的最新一幕,一定还会有新的一幕一幕。 这个历史连续剧从美国
社会公德需要公民自尊
徐贲 | 2013年10月13日
社会公德需要公民自尊 徐 贲 《旅游法》国庆日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提出,旅游者应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是,国庆假期仍然有不少关于游客素质差的报道,还有一些照片记录下违反公德的行为,如河南省新乡市京华园景区,小朋友攀登上成吉思汗雕塑拍照;焦作市影视城,一名游客骑在景观雕塑上拍照留影;苏州市玄妙观入口处一名游客攀爬银杏树采摘银杏;几个家长托着小朋友攀爬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前一阵子,还频频有中
我40年前的一位知青亡友
徐贲 | 2013年10月10日
中国的知青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人生机会、才能和才华被毁掉的一代,在庆贺“后知青”成就的时侯,我们也会用“不忘”来记忆我们那些不幸早逝的知青同伴
人文问题也是公共问题
徐贲 | 2013年10月06日
人文问题也是公共问题 徐 贲 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撰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讨论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意义,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为是给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指明了方向。人的问题涉及诸多人文方面,如人的精神、人性、心灵、品格、修养,往往被归入私人的而非公共的领域。其实,这些也都是公共问题,那么,这些又是怎样的公共问题呢? 一百多年前,梁
反人权的酷刑遭人厌弃
徐贲 | 2013年09月26日
反人权的酷刑遭人厌弃 徐 贲 9月12日有报道说,号称全球规模最大的英国伦敦“防务与安全设备展销会”遭到人权组织投诉后,撤销了一家中国企业和一家法国企业的展台。原因是这两家公司在展销会上展出“酷刑用具”:脚镣、电棍、电震飞镖枪、眩晕枪。 酷刑折磨在古代就已经司空见惯,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例如,在中国就有剥皮、腰斩、刖刑、阉割、五马分尸、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等等。现代的酷刑(如马三家劳教所的酷刑)
什么是“心魔”
徐贲 | 2013年09月18日
什么是“心魔” 徐 贲 2013年5月6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一篇题为《用阅读消除“心中魔鬼”》的报道,说的是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复旦大学读书节上的“人文·读书”主题演讲。杨玉良说,他最近读的书中有一本是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书中一群年轻人发生了从天使到恶魔的变化,折射出人性中“群体力量远超过个人力量”。杨玉良在2013年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也提到《路西法效应》,他引述道,“社会心理学
“谣言”有那么可怕吗
徐贲 | 2013年09月11日
“谣言”有那么可怕吗 徐 贲 近来,“谣言”似乎一下子成了中国公众关心的热点,先是陆续有事关雷锋和狼牙山五壮士的“造谣者”被拘捕的消息报道,后又有广州公安发微博称,“打击造谣要防扩大化,若人人噤若寒蝉,…… 显然是噩梦”。 9月1日一则“25年后北京房价每平米将超80万元”的报道下,有网友写道,“请问公安:此专家算不算是在传播谣言?”那么,究竟什么是谣言呢?我们对谣言又有多少基于研究的认识呢? 许
苍蝇和老虎谁的危害大
徐贲 | 2013年09月02日
古人说,“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窃国”自然是百姓不会直接看到的事情,但古人就已经知道,这是比“窃钩”更严重
“请愿伸冤”是一种怎样的公民权利
徐贲 | 2013年08月13日
请愿往往是因为许多人对同一件事情有了相同的良心反应,产生了共同的“义愤”而采取的共同行为,因此有了“伸冤”这一层意思
徐贲
290篇文章 1689天前更新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徐贲:新冠疫情下,我们如何反思互联网言论
一篇与我无关的文章
文人该不该相轻
拯救人性,重返人类
阅读操练思想 思考辨别善恶
阅读的镜鉴:20世纪的恶与抗恶(节录)
犬儒与玩笑:假面社会的政治幽默
古代和现代的“爱国主义”
为“人治”辩护为何理亏
《朗读者》和纳粹罪恶的后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