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前,一名领导干部在会上说:敬重是对同志的态度,班子就要搞好团结,上级说下级的坏话是无能的表现,下级说上级的坏话是无德、缺德的表现。大家要用心珍惜、用情呵护一起共事的缘分与友谊。”  对此,中国纪检监察报515日发文批评倡导如此上下级关系,称这不符合现代民主与法治的精神。

其实,好话和坏话都要分是当面说的,还是背后说的。一般背后说的,坏话居多。这种坏话是当不了真的,不过是流言蜚语、暗地中伤、嚼舌根,属于私德范畴,与公共生活中的民主和法治没有太大关系。讨论上下级关系中说好话还是坏话,应该是指当着面认真地(至少看上去是认真地)说出来的话。这才需要放到民主与法治的语境中来讨论。

在人们还远没有民主法治观念的古代,上下级当面怎么说话就已经是一个权力关系的问题。上级对下级不说好话,或者哪怕是说很多坏话,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下级对上级怎么说话。下级不得不对上级说好话早就是普遍现象了。

所谓“好话”,首先是上级听了顺耳,觉得舒服的话。“好话”还可以是另外两重意思之一,或兼而有之:一、这话对上级有益;二、说话的动机(想要有益)是好的,不怀恶意的。这两重意思都极难确定。有益无益是由上级说了算的,说话者的动机是善良的还是心怀叵测也同样是由上级说了算的。因此,上级觉得不中听或者刺耳的话,是统统可以看成坏话的。

那么,下级怎么才能说出他自以为是对上级有益的好话呢。《庄子》里有一个“华而不实”的故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里边,有古铜色水流。在这红色水域里边,有枣树,只开花,不结果,什么原因?”

晏子回答: “从前,秦缪公乘龙船巡视天下,用黄布包裹着蒸枣。龙舟泛游到东海,秦缪公抛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染红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铜色。又因枣被蒸过,所以种植后只开花,不结果。

景公不满意地说:“我装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胡诌?”

晏子说:我听说,对于假装提问的人,也可以虚假地回答他。

 

这个故事也收在古代笑话里,可是,今天人们阅读这个故事,未必都真的会笑出来。先秦的古代笑话中不少是像“华而不实”这样的“笑话”,如自相矛盾、削足适履、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东施效颦等等。这些笑话都谈言微中,能透彻入微地击中某个问题的要害。

就“华而不实”的故事而言,有的人会觉得齐景公可笑,居然煞有介事地提出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有的人会觉得晏子很智慧,幽默地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但是,也有人会觉得晏子有些犬儒,明明知道齐景公在瞎问,却还一本正经说让他中听的好话,跟着他瞎胡调、捣浆糊。要是齐景公不接着再问他为什么胡诌,那晏子的好话或智慧岂不就成了附和和谄媚?

其实,在现实生活里,并不是所有的王者(或上级)都像齐景公那样明白或愿意承认自己是在瞎说,而下属在顺应着他的喜好并随声附和时,也很可能并不是为了提醒在上者的谬误,而反倒是鼓励他更过分地瞎说。大跃进的时候,有科学家证明粮食准能亩产万斤。要是当过农民的领导人问科学家,“我假装相信,你怎么也跟着胡诌”,也许科学家可以给他一个晏子式的回答:我听说,对于假装相信的人,也可以虚假地为他提供科学证明。可是,领导人并没有这么问他,所以,科学家的附和行为只能到此为止,他说的那些在上者顺耳、中听的话便只能是一些无原则的瞎话。

“华而不实”的故事之所以被看成是一个“笑话”或一则“幽默”,是因为它被认为是一个谲谏——用幽默的方式在规劝王者,虽然齐景公有什么是需要劝谏的其实并不清楚。谲谏是一种受到称赞的和时而有效的戏谑。有这种能力与作为的不乏有伶人(如优孟、优旃)和廷臣(如东方朔、纪晓岚)。他们谲谏的成效取决于王者的容忍和好心情。在今天提倡民主法治的时代里,重要是是说真话,而不是想方设法让在上者觉得耳顺或高兴的好话。

话题:



0

推荐

徐贲

徐贲

29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