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37月,江西芦溪县一位叫王林的“气功大师”引起了广泛关注。事情起因于商界大佬马云、影视圈两位巨星赵薇、李连杰一同去王林家中拜访,网上流出多张他们三位与王林“亲切交谈”的照片,气功大师再次在媒体上成为“公共事件”。一位气功大师会见一位名人与会见三位名人,所造成的“引人注目”效果肯定是不同的。见三位的效果要比见一位要大得多,这叫“人群效应”。

196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和另外两位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显示了“人群”(crowd)对个人行为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让一个人站在纽约一街道的人行道上,抬头注视天空,天空里其实什么都没有,过往的行人中有4%停下脚步,也和那个人一样注视天空。实验者们让5个人在同一处抬头注视天空,过往的行人中有18%也跟他们一样朝天空张望。他们又让15个人一起张望天空,结果行人中停下来看天空的多达40%

气功为什么在中国比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热”,有更多人在“注目”呢?也许“人群效应”是一个原因,关注的人越多,受他们影响而莫名其妙地跟着关注的人也就越多,“气功大师”的人气也就越旺。于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媒体报道的“公共事件”,他们也就更有机会和手段来忽悠大众。

忽悠大众与用广告来欺骗大众是不同的,最好的忽悠其实是无形的。广告很容易被发觉,因为它公然敦促你去购买广告中的商品,但是忽悠却在巧妙地说服你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广告希望你现在马上就去购买商品,而忽悠则更有耐心。广告商会为了广告所占用的时间和空间而支付费用,而巧妙的忽悠却往往可以免费利用媒体,因为它被当作是在提供“真实”的信息——某名人拜会或某领导接见了某位气功大师,某著名的科学家到了癌症晚期,请某气功大师发功治疗、某作家著书赞美气功,都是这样。

忽悠并不需要直接劝说你相信这个或相信那个,它会选择藏在幕后,这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好奇心,而又不招他们讨厌。这就像香肠再好吃也不能让人观看香肠的制作过程,一旦让人看到香肠的制作过程,香肠就不那么好吃了,或者甚至更糟。

制造事件是成功忽悠的一个绝招,一个人站在路边无缘无故地仰望天空可能会被人当成神经病。但是,15个,150个人同时站在路边仰望天空,那就不一样了,一经报道就会成为一个事件。藏在幕后,制造事件,戏剧化地制造子虚乌有的东西和想法,这是高段的忽悠。忽悠本身常常比忽悠什么更有意思,例如,近来有些耸人听闻的“理论”,如宪政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人民社会比公民社会优越,其实它们的醉翁之意并不在于理或论,而在于制造事件,造成轰动,那本身就是颇为高明的忽悠。

英国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戈多》讲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是两个百无聊赖的人在等待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有出现,观众在他们的等待中体验到的不是希望,而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单调、压抑和窒息。后来高行健也写了《车站》一剧,说的是一群人在等一辆永远也不开过来的车子,后来才明白车站早已取消,但却舍不得不等下去。忽悠让人期待的,往往是一些叫人不知道在等待什么,却又舍不得不等待下去的东西。

在“人群效应”作用下人们,他们从“气功大师们”那里等待和期盼的又是什么呢?大多数人等待的也许是发生“奇迹”。所谓“奇迹”,也就是超乎凡人的能力和自然法则的事件,因此是神灵和其他超自然力量才能有的所为。当人们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卑微、无助、无力的时候,当他们在下意识里知道,就算自己怎么努力,也注定要一事无成的时候,他们就会特别盼望出现奇迹。这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就此而言,中国的气功大师们可以说是生逢其时。然而,爱因斯坦说过,“人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你活着,好像什么奇迹都没有;另一种是你活着,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奇迹。”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自由、独立思考当作奇迹,那么也就不会在“人群效应”的作用下,盲目随众地指望别人来为我们创造奇迹了。

 
话题:



0

推荐

徐贲

徐贲

290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