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印在人心上的律法
刻印在人心上的律法
徐 贲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关于“良心”的对话:一个抱怨说,“到处都是欺骗、奸诈、黑心坑人的事情,现在的中国人没有良心”,另一个反驳道,“良心多少钱一斤?少扯些有的没的,日子过实惠了才是真的”。前面一位是对世人普遍的良心缺失感到痛心疾首,而后面一位则是干脆接受这样的现实,在不操闲心和随遇而安中过自己的日子。人们往往只是在最表面、最肤浅的层面上蜻蜓点水般地议论良心问题,很少涉及良心...
文艺复兴持续了大约两个半世纪,到十六世纪晚期,已经进入了尾声。这个时候,在那些有影响的作家那里,如蒙田和莎士比亚,“对古典的热忱已经在不断衰退”,虽然古典的影响依然存在并起作用,但已经“远不是像以前那么似的深深执着”。许多人文主义者“虽然对古典任抱有真挚的感情,但已经成为冷眼的旁观者(ironical observer),他们不再信任前辈们的那种热情兴奋和夸大的希望”。这种变化明显地反映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古...
选民对政客的“审慎信任”
徐 贲
从历史上看,可以说,民主的历程是一个选民被政客“骗”精明的过程。政治人物不断向选民承诺他们想要的东西,以争取他们的选票,但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法兑现或充分兑现承诺。政治人物不断的承诺和几乎可以预料的拙于兑现,周而复始地把选民“骗”得成熟起来。
然而,这不等于说选民应该再也不要相信任何政客,而是说,即使有了被“骗”的经验,在宪政法治和民主选举制度里,选民们不仅...
人民领袖开始造反的时候,都能顺从民意,替他们出头,否则不可能成功。当他们成功了,便会“享有相当的尊重,故这种民治国尚可苟安于一时”。但是一旦大权 在握,这样的领袖便“立刻就会肆意妄为”,重新以专制作为统治的手段。
对于一个宪政法治的共和国来说,是否需要“人民领袖”?需要怎样的人民领袖?他们可以起到何种作用?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里在 讨论共和国的《论李维》中,把“...